地球的氣溫會繼續升高嗎?海平面會繼續上升嗎?還會再發生大規模的地震與火山爆發嗎?人類似乎正在處於危險的境地。但荷蘭地質學家薩洛蒙•克羅寧博格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地球。他的論點是:從各方面來看,人類的尺度太小。因為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地震和火山爆發這些自然進程,是在更大的尺度上發生波動。我們不要只從人類的尺度觀察地球,應該以大自然的尺度來觀察地球。
人類尺度(簡體書) De menselijke maat (2005,2007) 原文作者:Salomon Kroonenberg |
過去是通往未來的鑰匙。地震、火山爆發、氣溫的變化、海平面的升降,這些自然進程,是在更大的尺度上發生波動。
地震與火山爆發的發生規模與時間,我們無法預側。但地震的震度、火山爆發指數(強度),與其發生的頻率成反比。也就是說,地震與火山爆發的規模與次數成反比,規模越大,次數越少,時間間隔越長;這就是「冪次法則」或「冪次定律」(power law)(註:本書並未提到該定律或法則的名稱)。地震與火山的發生,是遵循冪次法則的。而且,板塊構造的進程速度並非一成不變。在白堊紀時(約1億37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海底擴張的速度比現在快五倍,因此當時火山爆發頻繁,地震經常發生。在人類的尺度中,人類從未經歷過這種現象。
那麼氣候呢?
大冰期,遵循與地球公轉軌道與自轉軸變化週期有關「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s);小冰期與諸如聖嬰現象、北大西洋濤動等的氣候弱變化,則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的太陽循環週期有關。在過去70年間,太陽黑子活動是8000年來最頻繁的。
二氧化碳訊號比冰期訊號晚出現約600年。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上升,不會造成氣候暖化;其實,正好相反,氣候暖化導致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此外,在白堊紀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甚至是現在的20倍!
海平面也會隨著每次「米蘭科維奇循環」發生波動,在大約12萬年前的上一次間冰期,海平面甚至比現在水位還要高6到8公尺。但在上一次間冰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並不比工業革命前高。2萬年前的冰期,海平面比現在水位低約120公尺。海平面的升降,也是呈現一種循環或波動。
依據在南極大陸沃斯托克站(Vostok)與「歐洲南極冰心鑽探計畫」(EPICA)鑽挖的冰心所重建的45萬年來氣溫變化圖(如下),氣溫的變化是呈現循環或波動的狀態。
大家都在說要環境要永續發展,但永續(可持續性)能夠持續多久?一條河流的河段,大約可以保持1280年,然後就會改道;森林也不會永遠持續。
我們應該節約能源,這是因為石化燃料的有限性,但不要盲目地盯著二氧化碳,難道地球開始冷化,就不需要節能嗎?
那一萬年後呢?趨勢應該已經逆轉,氣候變冷,海平面下降,冰河擴大覆蓋面積,下一次冰期到來。
其實,所有當下發生的一切,從地球的立場出發,是正常運作,最近的全球暖化也是如此。
荷蘭地質學家克羅寧博格,對於全球暖化的觀點,提出異於主流的思考方向;並強烈批判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將二氧化碳描述為氣候變化的始作俑者,是充滿了顯而易見的謊言。他認為我們缺乏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內思考的能力,以致於只能從人類自己的尺度觀察地球,但我們應該要以大自然的尺度來觀察地球。而對於大自然的變化,我們是要去適應它,而不是去改變它。這些精闢的觀點,都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