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死亡?談《死亡的臉》

我們究竟會如何死亡?許爾文‧努蘭(Scherwin B. Nuland),是一位美國醫師。他在這本榮獲1994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的《死亡的臉》一書中,告訴我們死亡的生理過程與其各種面相,以及臨終的心理狀態,讓我們瞭解死亡的藝術,並對現代醫學提出反思。日後,當我們的生命逐漸消逝、病痛纏身,面臨生命的最終章節時,期待能有更豁達的人生觀,告別人世。

How We Die: Reflections on Life’s Final Chapter (1993,2009)

作者:Scherwin B. Nuland,譯者:楊慕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努蘭醫師在本書中,透過各種疾病、老化、自殺與意外,詳細描述人類經歷死亡的共通過程,包括心跳與血液循環停止、大腦缺氧而衰竭、器官衰敗以及維生中樞毀壞等。死亡,通常是一連串毀滅性的痛苦過程,本質上就會使死者的人性崩解。想要享有尊嚴死去的幸運,並不常見。

關於死亡的過程,努蘭還提到:

我們為什麼會老呢?現在主要有兩個理論解釋老化:1.損耗理論:細胞與器官因正常運作而逐漸損壞;2.基因理論:基因會逐漸關閉正常生理活動,最終關閉生命。

心跳停止,會使流向大腦血流中斷,腦部缺氧導致大腦開始衰竭,表現出來的就是視力與意識逐漸變弱,就像檯燈亮度調節鈕那樣逐步變暗。失血過多的人,心臟因為缺血,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跳動變慢,無法將血液送入大腦,因而產生意識障礙,接著會腦死。

人死後,屍體會萎縮到原來的一半。

阿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症)的病人,在過世前,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需要隨時隨地的看護,因為患者的行為會變得難以捉摸,必須時刻提防他們所造成的破壞,使最有耐心、堅強的看護者無法負荷。

因嚴重外傷失血過多而死亡的人,腦部會分泌腦內啡(endrophins),使其減輕痛苦、甚至不會感覺痛苦。但什麼程度的傷害會造成腦內啡分泌的增加,並不一定。又所謂瀕死經驗(重度傷病者感覺內心平安之類的),可能也是因為相同的機制而產生。但瀕死經驗現象是否普遍存在,值得懷疑。

關於政府對於死因的統計,努蘭批評說: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政府所公佈的死因統計,以及死亡證明書上,都會對每個人的死亡,給予一個特定的病理死因,這些死因並不包括年老。但在實際上,許多老人,其實是死於年老。(p67)

關於臨終,努蘭提到的觀點,都非常令人省思:

不要使用激烈的介入手段來延長年老病人的壽命,腎臟科醫師不該為老邁不堪的病人做血液透析,胸腔科醫師不該對沒有生活品質的老人實施氣管插管,外科醫師不該在病人因腹膜炎而死是較仁慈的死法時,卻執意要動刀。老年醫學家希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而不是去延長壽命;讓老人們盡可能過著獨立而有尊嚴的生活。老年醫學家的工作是減少尿失禁、控制意識混亂,幫助家屬處理阿茲海默症之類的疾病。(p101)(註:老化會使膀胱喪失擴張性,也影響膀胱肌肉與避免尿液外流的關閉機制間的精細協調性,因而導致尿失禁,引起泌尿道感染。p81)

除非我們真正知道我們的生命即將結束,而且盡可能知道死亡的各種情況,否則是無法和愛我們的親友共享生命旅程中最後的「圓滿」。缺了這份圓滿,即使親友隨侍在側,心理上仍感乏人照顧,且幾乎是被孤立的。(p306)

當親人罹患絕症過程中最糟糕的錯誤,在於寧願互相保護對方不被痛苦的事實所傷害(隱暪病情),而不與親人分享人生最後一段生命的重要性。我們不應該讓親人「孤單地活在滅亡的邊緣」(托爾斯泰《伊凡之死》)。另外一個錯誤,則是明知生機渺茫,還執意治療;或是醫師不願認輸而說服病患接受不合理的治療。其實,對某些人來說,多過幾週沮喪的生命,並不值得付出身體與情緒上的代價。(p308-314)

每個人都希望平靜的死去,但絕大部的人,會罹患各種致命的疾病,而遭受身體折磨與情緒低落。在最後幾個月由於優柔寡斷而更增添不確定的痛苦──繼續治療或是放棄;積極處理或是逆來順受;受取更多時間,或是過一天算一天──當罹患致命的疾病時,這是我們必須慎思明辨的雙面鏡。(p332)

關於死亡,我希望能選擇自己的方式,至少要把我的原則說清楚,萬一無能為力時,可由最瞭解我的人來決定。也許疾病的狀況無法允許好好地死亡,但在我控制範圍之內,我不會為了毫無意義的理由而拖延死期。(p335)

 
我的想法呢?

死亡,是生命最後的歸宿。通向生命的終點時,往往伴隨著苦痛。這讓我想到,即使我們汲汲於身體的保健、避免接觸生活中的致癌因子,縱使因而免受某些癌症的侵襲,我們最終還是會因為老化罹患其他的疾病或另一種癌症,遭遇相同的生命消逝過程。因外來突發事故而死亡,可能比較痛快;年老病死,卻經常飽受折磨。死亡是無可避免的,差別只是在什麼時候到來及以什麼方式死去。

對於臨終,為了能安寧逝去,我已經簽署台灣安寧照顧協會《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往後若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時,願意接受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護;願意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並註記在健保IC卡內。在最後一段的生命旅程,希望能與親友分享最後的圓滿,也希望陪伴者不要哭哭啼啼,讓我平靜逝去。

透過努蘭醫師的《死亡的臉》,讓我們更瞭解死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