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生核彈爆炸時,如果是身處爆炸中心附近的重災區之外,而能逃過爆炸的襲擊,人們仍然會遭受輻射落塵(fallout)的放射性污染而導致重大傷亡。在此時,人們應該如何求生呢?往外迅速疏散還是尋找掩蔽?美國政府召集專家研究後,就在2010年7月發佈《核子爆炸應變計畫指南》(Planning Guidance for Response to a Nuclear Detonation),內容是針對恐怖份子以小型核子武器在都會區內引爆的場景,所作出的應變參考。
閱讀全文
我們是有史以來最健康最安全的人類,但卻生活在恐懼(或恐慌)的文化當中,憂慮也比上一個世代更多。社會充滿風險,我們是如何評估風險而產生恐懼的感覺?恐懼是如何製造出來?人類社會面對那些恐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知風險?《販賣恐懼》一書,就此有精彩的分析。
閱讀全文
新聞、政治及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字。不論好壞,它們儼然已成為現在最高級的語言,會說這種話的人,稱霸為王。數字讓人一看就懂的特性,往往比長篇大論的文字更吸引民眾的注意力。但數字卻往往被操弄來欺騙社會大眾,而不是讓大家明瞭事情的真相,數字的角色極端模糊,既有信服力,又有欺騙力,到底我們要如何看透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