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那些超自然的、靈異的現象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眛否認,不具說服力。只有用嚴謹的科學實驗,才能驗證它的荒謬。英國的心理學家兼魔術師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在《超自然心理學》一書中,舉出許多的歷史上與現代的科學實驗,以幽默的口吻 (真的很好笑),破解靈異現象,說明其背後運作的原理與奧秘、及其心理學機制;甚至還傳授一些破解的技巧給讀者。
我們的大腦在過了童年期以後,還可以改變嗎?大腦的神經元細胞,會一一死去,不能再長出新的細胞來取代嗎?加拿大的精神科醫師諾曼多吉,在其原著、由洪蘭博士翻譯的《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一書中,藉著一連串的故事,告訴讀者關於大腦的可塑性。大腦,是可以改變的;神經元細胞,可以重新生長,產生新的連結。
閱讀全文
《倫理的腦》是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大師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本書翻譯為迦薩尼迦)在2005年的作品,由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團隊翻譯。葛詹尼加在本書中,是在探討有關大腦的神經科學與倫理、法律議題的交錯。對於胚胎、失智、腦部優化、自由意志與個人責任、道德與普世倫理等重要課題,從神經科學的專業來分析,並提出精闢的見解,頗具可讀性。
大腳趾,讓人類能夠直立行走;拇指,讓人類的手能使用工具;咽頭,讓人類能夠說話;笑、眼淚、親吻,則讓人類可以彼此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六項特徵,不僅都有密切的關聯,也都促使人類的大腦變的更大、更複雜。就是因為這些特徵,人類在動物界中才如此出類拔粹、獨一無二。科學作家 Chip Walter 在《重返人類演化現場》中,帶領讀者認識人類的演化特徵。
閱讀全文
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約翰.瑞提醫師,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舉出各項實證研究,主張運動不只能鍛鍊肌肉,還能直接鍛鍊大腦,改造心智,穩定情緒,增進學習力。身體只要動起來,就可以增長腦細胞,排除諸如焦慮、憂鬱、過動、成癮等困擾,還能減緩老化、預防老人失智症!運動可以對心理健康和認知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閱讀全文
模仿不但是最原始的學習,更是形塑人類行為的一雙手。因為大腦中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的活化,使得我們可以透過模仿來學習。透過模仿,我們察知別人表情和情緒的改變,也瞭解別人心智狀態,並瞭解自己。這種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正是社會行為最基本的起始點。人類的文化與技能的傳承,也是透過模仿來學習,一代一代傳下去。
閱讀全文
![]() |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 Brain Rules: 12 principles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at work, home, and school (2008) 作者:John Medina,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
摘要:
12條大腦守則(大腦運作的規則):
- (運動)運動增強腦力:
- 我們的大腦是為走路而建構的,要增進思考技術就要不停的動。
- 經常運動,對於各年齡層的人的認知功能都有益處,有助於學習表現。
- 運動使血液進入大腦,帶來含有能量的葡萄糖和吸收有毒電子的氧,還能刺激維持神經連結的蛋白質。
- 經常運動對於憂鬱症、焦慮症的病人,有立即和長遠的效果。
- 一週只要兩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會增進認知功能,大幅降低罹患阿滋海默症、失智症、中風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