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生核彈爆炸時,如果是身處爆炸中心附近的重災區之外,而能逃過爆炸的襲擊,人們仍然會遭受輻射落塵(fallout)的放射性污染而導致重大傷亡。在此時,人們應該如何求生呢?往外迅速疏散還是尋找掩蔽?美國政府召集專家研究後,就在2010年7月發佈《核子爆炸應變計畫指南》(Planning Guidance for Response to a Nuclear Detonation),內容是針對恐怖份子以小型核子武器在都會區內引爆的場景,所作出的應變參考。
閱讀全文
人類的心智,如何演化形成?為什麼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 ── 智人,其物種、基因型在距今十五至二十萬年前形成,並歷經六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向世界擴散的時期,竟然還要等到一萬年前開始農業革命時,人類才產生真正驚人且多樣的創新?這其中有著長達數萬年的時間空白!這是考古學上的一大謎團,稱為智人悖論 (The Sapient Paradox)。
五億四千三百萬年前,寒武紀早期。在廣袤的陸地上,大地一片荒蕪,沒有綠意,也沒有生命。但在無垠的海域中,卻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生物。從這個時期開始,展開了一波長達約五百萬年的動物多樣化。地球上所有三十八個動物門的內部身體設計,全已成形;動物的外形及物種數,開始大量爆增。史稱寒武紀大爆發。為什麼會有寒武紀大爆發的現象發生呢?
資源與權利之私有化,通常有助創造財富。無論是有形財產、資源或智慧財產權,當其權利分散在太多人手上時,反而讓人無法充分利用資源與行使權利,合作窒礙難行,財富無從產生,因而產生各種僵局(gridlock)。僵局破壞市場、妨礙創新,這就是反資源共享的悲劇(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打破僵局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思考出管理大家認為最珍貴資源的最適方式。
我們日常做環保、資源回收,真的對環境保護有幫助嗎?日本資源材料工學專家武田邦彥,在《假環保》一書中,從材料的來源與其回收後之用途,為讀者揭露出環保生活的真相,他認為現有大部分做環保與資源回收的行為,只是被偽善所愚弄的徒勞之舉!這真是顛覆我們近來逐漸建立起來的環保觀!
這是一篇關於為了採集化石而犧牲生命的故事。
羅伯史考特(Robert Scott),一位英國軍官與探險家。他在1911年間,與挪威的阿孟森(Roald Amundsen),為了角逐世界第一位抵達南極點的人的榮譽,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大陸競賽。史考特所率領的探險隊,展開了「新地冒險」(Terra Nova Expedition)行動,他們先從紐西蘭登上在南極大陸上的埃文斯角設立基地,做出發前的準備。開始出發後,以人力來拖雪橇,往前邁進,在花費二個半月的時間,跋涉1300公里以後,他們終於在1912年1月17日抵達南極點。
閱讀全文
荷蘭 (Netherlands,字尾要加s),面積(41500平方公里)比台灣(36000平方公里)稍大,人口約為台灣的七成(2009年荷蘭約有1650萬人,台灣約有2300萬人),2009年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人均GDP)為48223美元(台灣為16423美元)。根據 Gallup World Poll 組織在2005年至2009年對全球各個國人民所做的調查,荷蘭還是全世界第四幸福的國度!我們就來透過這本有趣的《荷蘭不唬爛》,來進一步瞭解荷蘭的人民與文化。
超常刺激(Supernormal Stimuli),是由荷蘭動物行為學家丁柏根(Niko Tinbergen)所提出的理論,意指會激發原始本能的人造模仿物,因為特徵鮮明、誇張,比自然事物更具吸引力。丁柏根與發現「銘印現象」的勞倫茲,共同獲得197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綁架本能的世界》作者芭瑞特,就這項理論作更進一步的擴展與詮釋,將人類的部分行為也解讀成是出於本能的超常刺激所造成。
我們究竟會如何死亡?許爾文‧努蘭(Scherwin B. Nuland),是一位美國醫師。他在這本榮獲1994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的《死亡的臉》一書中,告訴我們死亡的生理過程與其各種面相,以及臨終的心理狀態,讓我們瞭解死亡的藝術,並對現代醫學提出反思。日後,當我們的生命逐漸消逝、病痛纏身,面臨生命的最終章節時,期待能有更豁達的人生觀,告別人世。
《教養大震撼》告訴我們,原來太多的親子教養知識都是錯誤的。本書作者根基於近年來多項科學研究成果,披露出近十年來兒童及青少年發展領域的無數驚奇發現。書中所言,不僅有充分的科學證據,也撼動人心。文筆流暢易讀,章章都是大震撼。即將為人父母者,特別要共同來讀這一本書。即使是已為人父母者、中小學老師及教育政策制定者,也應該要瞭解這些新知,以教養我們的下一代,幫助他們成長,甚至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