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有什麼不一樣?生命是自我複製的系統,是在動態平衡下的流動。在分子的層次,我們的生命體會有不斷從外供應的新分子,以很快的速度替換流失的分子,這就是動態平衡下的流動。而且,生命也有時間性,不可逆的時間不停在它的內部流動。這才是生命的真正面貌。
當遭遇核彈爆炸的災害時,依據美國政府的《核子爆炸應變計畫指南》,最佳的應變策略,並不是疏散,而是掩蔽。也就是,應該立即躲進適當的掩蔽場所,例如高樓大廈或地下室內,然後再等待政府官員的指示而行動。若遭遇核電廠輻射外洩事故時,前述應變策略,或許有參考之處。
在勞動契約關係存續中,必定伴隨著紀錄勞資雙方履行勞動契約義務狀態之文書。此種勞動關係文書,例如工資清冊、出勤工作紀錄,可以作為雙方履行勞動契約義務態樣之證明。本篇旨在說明,勞動法令就此類文書所規定之保存時限,以及違反法定保存義務所可能發生之效果。
人類的心智,如何演化形成?為什麼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 ── 智人,其物種、基因型在距今十五至二十萬年前形成,並歷經六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向世界擴散的時期,竟然還要等到一萬年前開始農業革命時,人類才產生真正驚人且多樣的創新?Colin Renfrew認為,關鍵要素就是人類在定居生活以後,開始大量創造與使用符號。
為什麼在五億四千三百萬年前,開始了大約為期五百萬年的寒武紀大爆發?英國的Andrew Parker在《第一隻眼的誕生》這本書中,提出了「光開關理論」。他認為,寒武紀大爆發,因眼睛的演化而觸發;其驅動因素,就是光與突然演化形成的視覺。這個地球上的「光開關」,一經開啟,永不關閉。
無論是有形財產、資源或智慧財產權,當其權利分散在太多人手上時,反而讓人無法充分利用資源與行使權利,合作窒礙難行,財富無從產生,因而產生各種僵局,這就是反資源共享的悲劇(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打破僵局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思考出管理大家認為最珍貴資源的最適方式。
資源回收,真的環保嗎?日本資源材料工學專家武田邦彥,在《假環保》這本書中,告訴我們要從廢棄物的性質、廢棄物回收後的去處、及其處理方式的角度,來看待回收,並思考回收是不是真的對環保有幫助。而且,隨著焚化技術的進步,將廢棄物送到高性能焚化爐,也能在燒掉以後,予以適當的分類與利用。所以,我們可能得揚棄現有資源回收的政策與觀念,重拾已經大有改進的焚化技術,這樣也許才是真環保。
當勞資雙方有簽訂由雇主主事務所或主營業所所在地之法院合意管轄之條款,而勞工在雇主分支機構工作,該所在地法院,又與雇主主事務所或主營業所所在地法院不同之情形下,勞工是否得主張雇主分支機構之工作所在地(即勞工勞務提供地)法院有權管轄?司法實務上,有不同之見解。
這是一篇關於為了採集化石而犧牲生命的故事。英國的羅伯史考特(Robert Scott)所率領的探險隊,在1911至1912年間,與挪威的阿孟森,競逐世界上第一位抵達南極點的人的榮耀。結果,史考特落於阿孟森之後,並死在回程路上。但他與他的隊員們,仍然堅持拖著16公斤重的化石在身旁。這些伴隨他們死去的化石,就是舌羊齒植物的化石。
團體協約法第21條規定:「團體協約期間屆滿,新團體協約尚未簽訂時,於勞動契約另為約定前,原團體協約關於勞動條件之約定,仍繼續為該團體協約關係人間勞動契約之內容。」,此為團體協約餘後效力之規定。本文就團體協約餘後效力之性質,及其其所可能發生的相關法律問題,作初步之探討。